读“翻译的基本知识”

为什么读这本书

对我而言,有学习翻译的需求。但网上资料不系统,个人习惯的方式是读书。 在豆瓣上搜索“翻译”后得此书,评价颇高。 认真调查后发现:

  1. 这是一本入门级别的书,适合像我这样的新手;
  2. 作者本身是散文名家;
  3. 作者有丰富的教学和翻译经验;
  4. 此书长踞亚马逊翻译类图书排行榜第 1 名。

综合考虑后决定读此书。

其实书中没有序,叫《重版补记》,因为我看的是“修订版”。 序中作者引用了几篇书评,体现了作者对待翻译工作的认真态度,以及在文字功夫上的造诣。 比如:

余得请于帝焉矣。

此句中的帝到底该译作 emperor,king,ruler,duke,lord 中的哪一个。作者是根据帝的定义来决定的:

(1)卒葬曰帝。(见《大戴礼-诰志》) (2)措之庙立之主曰帝。(见《礼-曲礼下》)

可见在翻译之前,一定彻底了解原文,除了平时的知识积累,必要的时候要能快速查阅各种资料。

一个古老的问题

作者说,如果只是口头传述,没有文字,只能叫做“通译(interpret)”,只有留于文字的才叫做“翻译(translate)”。通译的历史比翻译要早很多,因为早在造字之前就有通译了。 不管在中国还是欧洲,翻译都有几千年的历史,而且翻译从古至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即使是翻译大家也有闹笑话的时候。 作者强调,“从事翻译工作,非精通语文者莫办。

约定俗成万物名

万物分为人为物和自然物。人为物是人类加工出来,如果没有人类就没有人为物,而自然物是与人类无关的,即使没有人类,自然物同样存在。而且,人类也是自然物的一种。

对翻译而言,自然物比较好译,因为不管是哪里的月亮都是同一个月亮,哪里的青草都是同样的青草。

语言跟语言所表达的事物的关系,完全是任意的,是约定俗成的关系。

只要译成对应的名称,人们在阅读时就能产生对应物品的联想。

比较难的是人为物的翻译,因为并不是每个民族都会制造出同一种东西。比如中国的毛笔翻译成 brush 就并不恰当,因为刷子是平的,而毛笔是有笔锋的。墨翻译成 Chinese ink 也不合理,因为墨是固体。 所以对于目标语言中并不存在的人为物,不如音译,像《楞严经》中的“楞严”就是音译。像沙发(sofa),豆腐(toufu)之类的就是音译,而不是牵强地找一个东西来和它对应。 翻译人为物时一定要格外谨慎。

有此理必有误

本章强调,译文一定要符合逻辑,不能让人看了有“岂有此理”的感觉。 作者举了很多例子,比如武松说“放屁!”被译成了“Pass your wind!”,放屁本是自然现象,基本不受人控制,这里译文用命令的语气,相当于强迫别人放屁,真是岂有此理。而原文中明显是“胡说”的意思,应当译为“bullshit”。 还有一个《水浒》中的例子:

阮小七便在船内取将一桶小鱼上来,约有五七斤。(第十回)

译文为:

Juan the seventh then went to his boat and brought up a bucket of small fish and they were five to seven catties each in weight.

试想一下,五斤以上的鱼还算是小鱼吗?一个桶能装许多五七斤的鱼吗?真是岂有此理。 我猜想译者可能不太清楚“斤”的概念,才会闹出这种笑话。这也提醒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字斟句酌,不明白的就要去查资料,切忌不懂装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