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把娃独自留在大理的餐馆

有天老婆早早出门上课去了,我收拾送孩子们上学,妹妹觉得我扎头发扎不好,不给我扎,就这样披头散发出门了,在常去的早餐店,因为总去,跟老板熟了,有时候给我们送豆浆,送饺子,赶上忙的时候,还要嗔怪我们来得不是时候。店里的阿姨看不下去了,趁着不忙的空档,就给妹妹扎了辫子。妹妹还在慢慢吃,哥哥已经要迟到了,于是我跟老板娘交代一声,就送哥哥去上学了,送完哥哥们再回去接妹妹。

傍晚,我接完妹妹接哥哥,在学校附近的一个清真餐馆吃晚饭,整个院子就我们一桌,哥哥吃完了,妹妹还在吃,这时 JD 小哥送洗衣机到客栈,我要过去收货验货,妹妹坚持还要继续吃,我就让哥哥们陪着妹妹继续吃,我先去收货。大约半小时后,回来接他们,他们在院子里和餐馆的奶奶玩得很开心。

之前我们在北京,深圳和成都都生活过多年,在那样的超级城市,这样平常的事是不会发生的。 也让我对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(养育孩子需要整个村庄)有了一点点体会。

没来大理之前,听一个播客,说生活在熟人社会,会让人潜意识更放松,相反在大城市里每天在写字楼,商场,公交和地铁上,会遇到大量的陌生人,身体和头脑会不自己地处于戒备紧张的状态。于是,对大理多了一分向往。 来大理后,发现常住的人也确实不多,大家常去活动的地方也就那几个,所以没来多久已经偶遇过好多次熟人了。 一对比,确实是那么回事。

就举几个偶遇熟人的例子吧。 在 58 同城上找的房源,加了微信后发现房东是我好大哥的好大哥。而现任租客知道我们才来大理,很热情地给我们介绍周边的生活环境,以及她女儿读的幼儿园,后来我们就真的去读了。后来有一天我去素方舟上瑜伽课,还偶遇了他们一家。

又比如,朋友前一天在群里发拜访一位藏传佛教师傅开示的视频,第二天我们在古城北门的一个路口就看到师傅正在过马路。 在面包树花园分享的台湾阿沐老师,过两天也在素方舟偶遇了。

在面包树居住的一位数字游民朋友,我们搬到龙龛后,有天偶遇她去附近参加活动。

说到熟人社会,那就不得不提社区文化。 我在北京参加过软件匠艺的 Meetup,在深圳参加过 SZTM 头马俱乐部,既提升了能力又认识了很多同频的朋友。

假期里给两个儿子报了跑酷课,送过去后发现楼下有个租车店,里面有张台球桌,说跟老婆去打两局,老板说这里有个高手没人陪,你们俩打吧,然后我们就打了几局,后来又陆陆续续来了几个人,换着打,输的下。打完我问多少钱,老板说不收钱,因为自己喜欢桌球,就安了张球桌,大家一起好玩。

后来每次送孩子过去上课,也成了我的休闲时光,一来二去跟大家都认识了,有隔壁火锅店和粤菜馆的老板,有附近客栈的老板,有孩子已经 12 岁的 90 后兄弟,有说一口流利韩语的东北大哥。

一边玩乐一边完成信息交换,谁家客栈入住率怎么样,哪个房子在转让报价多少,哪个集市有个啥小摊儿味道很绝等等。 这不就形成了一个社区么,虽然没有名字。

大理丰富的社区也是很吸引我的,各种各样的兴趣社群,涵盖瑜伽,国学,占星塔罗,疗愈,剧本杀,德州扑克,各种乐器,教育,飞盘,徒步,投资,演讲,脱口秀等等。

由于还没有安顿好,也没来得及去各个社区拜访。但好在朋友 Jay 把我拉进了各个社区的微信群,想去的时候能够联系得上。所以为了方便方便像我这样刚来的朋友,找到感兴趣的社群,我们还一起做了个小程序,正在备案,很快就能上线了。